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分析是医院感染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医护人员类别、诊疗技术水平等存在差异,不同科室、不同医院收治患者的数量、疾病类型、疾病严重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基于现有水平,科室或医院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直接比较分析时存在缺陷。为更公正客观地比较医院感染发病率,校正不同科室或医院差异的平衡点十分重要。
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是以病例的诊断和操作作为病例分类组合的基本依据,再综合考虑病例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并发症和伴随病,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组中[1],从而让不同强度和复杂程度的医疗服务之间有了客观对比依据。DRGs分外科部分的DRG组、内科部分的DRG组及操作部分的DRG组,并且结合影响临床诊疗过程的其他因素,形成了多个DRG组。王珊等[2]详细介绍了DRGs分组原则及方法。
DRGs指标体系涉及医疗服务、医疗效率和医疗安全三个维度[3]。由DRGs产出三大核心指标:病例组数、权重和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 CMI),其中病例组数是某医疗机构收治的DRG组个数,用于评价医院治疗病例覆盖疾病类型范围,数值越大表示医院能够提供的诊疗服务范围越广;DRGs权重反映各DRGs组疾病严重程度和资源消耗情况,权重值越大表示该组疾病治疗难度越大;病例组合指数是以DRGs费用权重加权的DRG病例数的平均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4]。CMI反映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代表医院治疗病例的技术难度水平,与医院收治的病例类型有关。DRGs在医疗管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如医疗保险支付[5]、医院服务评价[6]、绩效管理[7]等,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DRGs组数和病例组合指数分析、评价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并尝试探索各科室需要重点管理的DRGs。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11月某三级医院ICU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医院感染数据来源于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每日对ICU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与临床医生沟通,共同判断患者是否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同期出院患者的DRGs分组、DRGs组数和CMI等指标来源于东华“DRGs住院医疗服务监测与分析系统”,根据设定的规则,对出院患者自动进行DRGs分组编码及DRGs指标体系的计算。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汇总分析2018年4—11月ICU,包括综合ICU、神经内科ICU、神经外科ICU、呼吸ICU、新生儿ICU、儿科ICU、急诊ICU和感染ICU出院患者的感染人数和感染发病率,并根据CMI调整后感染发病率确定各科室高感染风险的DRGs组。计算公式:CMI调整感染发病率=感染发病率/CMI×100%。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率的计算采用百分数。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和CMI调整感染发病率2018年4—11月ICU出院患者共1 941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共342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7.62%,其中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38.78%),新生儿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低(5.14%)。各科室同期CMI差异较大,其中呼吸ICU最高(4.03),新生儿ICU最低(1.72)。经CMI调整后,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12.37%),急诊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低(2.11%)。调整前,各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神经外科ICU>呼吸ICU>综合ICU>神经内科ICU>感染ICU>儿科ICU>急诊ICU>新生儿ICU,经CMI调整后,各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综合ICU>神经外科ICU>感染ICU>呼吸ICU>神经内科ICU>儿科ICU>新生儿ICU>急诊ICU。CMI调整后第一位由神经外科ICU调整为综合ICU,最后一位由新生儿ICU调整为感染ICU。见表 1、图 1。
表 1 2018年4—11月CMI调整前后医院感染发病情况 Table 1 Occurrence of HAI before and after CMI adjustment from April to November 2018 |
![]() |
![]() |
图 1 CMI调整前后各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排序变化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equence change in HAI incidence of each ICU before and after CMI adjustment |
不同ICU收治患者的DRGs组数差异明显,共计190个DRGs,其中感染ICU最少(4组),而综合ICU最多(73组)。各ICU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DRGs患者数前三位见表 2。各ICU发生医院感染出院患者居前三位的DRGs组共14个(具体DRGs描述如表 3所示),占全部DRGs的7.37%;而排名前三位的DRGs组医院感染患者为198例,占全部医院感染患者的57.89%。见图 2。
表 2 各ICU患者医院感染人数居前三位的DRGs Table 2 DRGs with the top three number of HAI patients in each ICU |
![]() |
表 3 DRGs对应分类描述 Table 3 DRGs corresponding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
![]() |
![]() |
图 2 各ICU人数居前三位的DRGs对应医院感染人数构成比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stituent ratios of DRGs with the top three number of HAI patients in each ICU |
ICU是医院集中收治急危重患者的场所。国内外研究[8-9]表明,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气管插管和血管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多,以及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发生医院感染。ICU感染管理往往需要比较不同类别ICU或不同等级医院间的感染发病率,为尽量减少不同类别或不同等级医院间的差异,有学者[10]采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再进行调整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比较。采用此方法需要每周对ICU患者临床病情分类进行评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DRGs指标体系是综合考虑患者的诊断、手术操作、并发症以及患者个体特征等,可以平衡不同类型ICU或医院收治患者的疾病复杂严重程度,经DRGs指标体系调整校正后,便于不同类别ICU或不同等级医院间的比较。Xin等[11]研究者比较北京市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废物产生率,采用DRGs调整,调整前后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废物产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中,各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低顺序经CMI调整后也有所改变,综合ICU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神经外科ICU由第一位下降至第二位,呼吸ICU由第二位下降至第四位,可能是因为研究期间神经外科ICU和呼吸ICU收治多例重型颅脑损伤、重型脑卒中和重症肺炎患者,导致其CMI值较高,诊疗技术难度水平要高于综合ICU。
国内外研究[12-15]显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较大,最高可达36.30%[12]。本研究结果显示,调整前ICU总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7.62%,神经外科ICU、呼吸ICU和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均高于30%,居于较高水平,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鉴于ICU收治患者疾病类型的特殊性,希望寻找少数关键疾病类型重点制定采取防控措施进行干预。本研究按照CMI调整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排名较高的ICU顺序,汇总分析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DRGs,确定发生感染较高的DRGs分组。研究结果发现各ICU医院感染前三位DRGs仅占总DRGs组数的7.37%,然而,7.73%的DRGs患者占所有医院感染患者的57.89%。
BK19,即神经系统诊断伴呼吸机支持,在综合ICU、神经内科ICU和儿科ICU均为第一位,在神经外科ICU为第二位,需要引起重视。回顾病例发现,BK19的患者中多数为闭合性脑损伤重型、脑梗死、脑出血,并需要气管插管等有创呼吸支持的患者。国内外研究[16-17]表明,呼吸机支持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病率高,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及其感染的早期预防。基于此,对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指导时,着重强调针对此类患者做好呼吸机相关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措施的落实,必要时可强调此类患者入科时即进行保护性隔离,加强患者护理工作。BB21,即其他开颅术,伴重要合并症与伴随病,也需要引起注意,其在神经外科ICU和急诊ICU为第一位,在神经内科ICU和儿科ICU为第二位。回顾病例发现,BB21主要是烟雾病、脑血管瘤等脑血管病变患者,大多合并脑出血和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研究[18]表明,此类患者住院期间多发生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因此,临床科室在收治此类患者时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可针对具体DRGs制定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或标准操作规程,尽量早期干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新生儿ICU第一位的DRG是PR29,即新生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PR29远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位DRG。新生儿科应明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19],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此类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
DRGs在医院管理实践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仅选取了医院ICU较短时间内的医院感染数据,鉴于医院收治患者有一定的季节差异,短时间内的数据可能会带来倾向性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搜集长期的、普通科室等全院科室的患者感染数据。本研究尚未进一步比较分析调整后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比如比较经CMI调整后二级和三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等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差异;DRGs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还可以调整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等,这将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索了DRGs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实践,为不同类别科室、不同等级医院等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比较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1] |
Wiley MM.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 measuring hospital case mix[M]//Armitage P, Colton T. Encyclopedia of Biostatistics: 2nd.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5.
|
[2] |
王珊, 杨兴宇, 于丽华, 等. C-DRG的分组原则与方法[J]. 中国卫生经济, 2017, 36(6): 9-11. |
[3] |
Jiao WP.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payment reform in Beijing[J]. Chin Med J (Engl), 2018, 131(14): 1763-1764. DOI:10.4103/0366-6999.235869 |
[4] |
张音, 徐勇勇. 医院统计与医疗产出的病例组合方法(三)-病例组合指数[J]. 中国医院统计, 1998, 5(4): 235-237. |
[5] |
Mihailovic N, Kocic S, Jakovljevic M. Review of diagnosis-related group-based financing of hospital care[J]. Health Serv Res Manag Epidemiol, 2016, 3: 2333392816647892. |
[6] |
阿布都沙拉木·依米提, 赵婷, 韩晓梅, 等. 基于DRGs的胸外科主要疾病住院服务绩效评价[J]. 中国卫生统计, 2019, 36(3): 418-419. |
[7] |
宋艺航, 张会会, 焦婷婷, 等. DRGs绩效评价方法在河南省某三甲医院的应用[J]. 现代医院管理, 2019, 17(3): 29-31. |
[8] |
杨燕芳, 张洪波, 胡靓, 等.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6): 3692-3694, 3702. |
[9] |
Dasgupta S, Das S, Chawan NS, 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associated pathogens in a public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of Eastern India[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5, 19(1): 14-20. |
[10] |
刘思娣, 黄勋, 曾翠, 等. 不同类别重症监护病房持续3年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性监测[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 18(1): 17-21. |
[11] |
Xin YT. Comparison of hospital medical waste generation rate based on diagnosis-related groups[J]. J Clean Prod, 2015, 100: 202-207. DOI:10.1016/j.jclepro.2015.03.056 |
[12] |
Baviskar AS, Khatib KI, Rajpal D, 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J]. Int J Crit Illn Inj Sci, 2019, 9(1): 16-20. DOI:10.4103/IJCIIS.IJCIIS_57_18 |
[13] |
Yapar N, Akan M, Avkan-Oguz V, et al. Risk factors,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candidemia in a Turkish intensive care unit:a five-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naesthesia, Pain & Intensive Care, 2014, 18(3): 265-271. |
[14] |
Li Y, Cao X, Ge H, et al. Targeted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176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J Hosp Infect, 2018, 99(1): 36-41. DOI:10.1016/j.jhin.2017.10.009 |
[15] |
孙吉花, 党晓燕, 于苏国, 等. 三级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季节分布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8): 1233-1236. |
[16] |
符永华, 王兰, 陈翠云.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8, 17(9): 783-787. |
[17] |
Mitton K, Walton K, Sivan M. Tracheostomy weaning outcomes in relation to the site of acquired brain injur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J]. Brain Inj, 2017, 31(2): 267-271. |
[18] |
余亚飞, 曹庆华, 曾少华, 等.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23): 3590-3593. |
[19] |
张鸿, 尚彪, 谭琼, 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12): 2769-2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