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毅
•2025, 24(5):577-5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381
摘要:侵袭性真菌病(IFD)是一组由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上,IFD的诊断标准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患者,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越来越多IFD患者的基础疾病并非粒缺,更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病毒性肺炎、糖尿病等非粒缺患者,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都与粒缺患者存在明显不同。本文对非粒缺患者IFD诊断标准及其变迁,尤其是与粒缺患者的差异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诊断IFD提供参考。
•2025, 24(5):584-5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194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侵袭性真菌近24年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为文献数据库来源,检索2000—2024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研究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性、聚类和突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CNKI文献2 479篇,WOS文献1 149篇,涉及295家研究机构,未发现中介中心性>0.1的核心研究团队。中介中心性>0.1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关键词中心性较大的是“诊断”“危险因素”“伏立康唑”和“白色念珠菌”。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为6个簇,主要涵盖了真菌诊断、治疗和易感因素三大主题。2020年以来,研究重点关注真菌感染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一级预防,热点词汇包括药代动力学、儿童、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研究团队分散,跨学科合作不足。研究主题较为单一,需强化对真菌耐药性与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研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控措施或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 李莎,谢小雁,梁婷婷,刘骏,何耀钦,冯凤泉,黄美祯,李倩
•2025, 24(5):591-5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86
摘要: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2年某院8例HIV阴性的TM和NTM共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2.25±12.31)岁,均表现为TM和NTM播散性感染,主要累及器官为肺部(100%)、淋巴结(87.5%)、皮肤(75.0%)。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87.5%)、乏力(62.5%)、关节及腰骶部疼痛(62.5%)、发热(50.0%),皮肤软组织脓肿(50.0%)等。4例抗γ-干扰素(IFN-γ)自身抗体检测阳性。8例(100%)患者均有肺部病变,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斑点、斑片及条索状影,其中纵膈淋巴结增多、肿大7例(87.5%),胸膜增厚、胸腔积液4例(50.0%),伴有肺部团块影、支气管狭窄及肺门淋巴结增多、肿大各2例(各占25.0%),肺空洞形成、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各1例(各占12.5%)。结论 非HIV患者TM和NTM共感染表现为播散性感染,临床症状多样,胸部影像学示肺部病变广泛、多样性。临床上容易漏诊,按单一病原体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
•2025, 24(5):597-60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61
摘要:目的 探讨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临床感染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南京鼓楼医院临床真菌培养分离数据,统计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的年度分离数量、占比及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采用ATB Fungus 3真菌药敏试剂盒检测分离菌株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2—2023年该院共分离真菌26 602株,其中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79株;与2012—2017年相比,2018—2023年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菌株分离率升高(0.06% VS 0.43%,P<0.001)。浅表感染69例,包括耳道(67例)和皮肤(2例)感染,92.75%(64例)患者为免疫健全人群;侵袭性感染10例,包括泌尿道(5例)、呼吸道(2例)、胆道(1例)、起搏器囊袋(1例)、阴道(1例)感染,70.00%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其中3例免疫抑制患者因合并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感染而死亡。MIC检测结果显示,氟康唑MIC50为32 μg/mL,MIC90为128 μg/mL;两性霉素B MIC50为0.5 μg/mL,MIC90为2 μg/mL。结论 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主要引起耳道感染,同时具备导致浅表和侵袭性感染的双重致病能力。分离菌株对氟康唑MIC值较高,两性霉素B表现出较低的MIC值。免疫抑制合并西弗射盾子囊霉复合群侵袭性感染患者病死率高。
•2025, 24(5):602-6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14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该病区感染防控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2024年3月某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1例双下肢截瘫患者,导尿管和尿培养均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患者单间隔离,暂停所在病区患者转入及转出,并对病房环境及进出病房的陪护家属、医生、护士和该病区同一时间住院的患者采样进行真菌培养,使用质谱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聚类分析。对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次氯酸钠消毒,2%氯己定去定植,以及对患者接触的物品采取终末消毒等防控措施。出院后继续执行上述防控措施并定期复查患者耳念珠菌定植情况。结果 从患者尿、导尿管、腹股沟拭子、肛周拭子和床架边缘拭子分离5株耳念珠菌。蛋白质谱聚类分析显示,5株耳念珠菌为同一来源。此分离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耐药,对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病区其他人员手部、腋窝和腹股沟处皮肤拭子均未分离出耳念珠菌。经去定植及环境消毒等措施后,第2轮复查采样培养均无耳念珠菌生长。结论 非重症监护病房需根据入院患者特点,从转入初筛、接触预防、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消除定植、环境消毒及社区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积极采取主动防控措施。手卫生、接触隔离和终末消毒是阻断耳念珠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2025, 24(5):609-6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00
摘要:目的 分析阿萨希毛孢子菌(T. asahii)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并以“阿萨希毛孢子菌”“血流感染”“Trichosporon asahii”“bloodstream infection”为关键字,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状态、治疗及临床转归,以及阿萨希毛孢子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该白血病患者化学治疗期间发生阿萨希毛孢子菌血流感染,经氟康唑+氟胞嘧啶治疗后好转。文献检索纳入病例43例,包括该病例共44例。其中男性28例,中位年龄54.5岁。基础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已发现导管、泌尿道及皮肤是合并培养阳性部位。三唑类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较好,其中伏立康唑活性最佳且采用其治疗的患者生存率高;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氟康唑治疗的患者也能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当氟康唑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8 μg/mL时,多数情况下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两性霉素B体外活性较好,但其未联合三唑类治疗时患者总生存率低。移除导管、实施手术干预及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是生存率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阿萨希毛孢子菌所致血流感染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最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为高危因素,导管、泌尿道及皮肤等部位感染可能是感染源。清除感染源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不能耐受伏立康唑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采用氟康唑联合或不联合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作为替代。
•2025, 24(5):618-62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2080
摘要:目的 报道1例可可毛色二孢菌致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以期加深对此种少见病原体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经验。方法 采集该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标本进行革兰染色、荧光染色后直接显微镜镜检和分离培养,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和靶向DNA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汇总文献,整理该病原菌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数据。结果 角膜刮片标本镜下可见有隔真菌菌丝,培养后经MALDI-TOF MS和靶向DNA测序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菌。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25、>8、0.25、>256、8、16、2、0.25 μg/mL。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可可毛色二孢菌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少见病原体,实验室提供快速镜检结果,并采用MALDI-TOF MS和靶向DNA测序鉴定技术作为检测少见病原体的有效手段,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可为临床医生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该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2025, 24(5):625-63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34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真菌的分布特征,为临床科学精准制定基于真菌的环境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12月7—23日采集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6个科室19类共60份环境标本,分成水相关环境标本组、完整立面环境标本组和卫生洁具环境标本组。对检出真菌的标本进行18S rRNA测序。结果 环境表面标本真菌检出率为20.0%(12/60),其中内分泌科洗手池真菌菌落计数最高(15 CFU/cm2),其次是胸外科的空气消毒机出风口和内分泌科的水龙头管腔内(均为10 CFU/cm2)。水相关环境标本组检出的真菌菌属种类最多(14种),其中曲霉属(100%)、梅氏酵母属(99.06%)、线虫草属(95.63%)、小田酵母属(87.86%)的相对丰度较高。空气消毒机出风口检出较高丰度的毛壳菌属(44.08%)和花冠菌属(39.71%)。3组环境标本之间的α多样性(Shannon与Simpson指数,P值分别为0.661、0.568)和β多样性(P=0.7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疗机构在常规落实基础环境清洁消毒的状态下,环境中真菌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潮湿物体表面以及空气消毒设备易发生真菌定植,需加强日常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风险。
•2025, 24(5):631-6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68
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市某院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探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科学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进行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9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季节、年份各组患者病原体检出情况。结果 共纳入19 463例就诊者。其中有6 933例患者至少检测出一种病原体,占35.62%,检出率居前三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FluB)、甲型流感病毒(FluA),检出率分别为17.14%、13.62%、4.58%;单一检出率为28.57%,多重检出率为7.05%;女性检出率较男性高(38.02% VS 3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道病原体总检出率先降低后增高;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冬季最高(41.59%),秋季最低(31.23%);随着年份的增加总检出率逐年降低。结论 该地区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以MP、FluB为主,未成年人是高发人群,冬季是高发季节,近年来检出率逐年降低。应加强高发人群在高发季节的防护诊疗力度,避免引起大规模的地区性流行。
•2025, 24(5):638-6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030
摘要:目的 探讨丁酸钠和四神丸配伍对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的疗效,为发挥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腺嘌呤联合番泻叶灌胃,建立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模型。灌胃给药100%四神丸水煎液、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水煎液、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水煎液、200 mg/kg丁酸钠+25%四神丸水煎液,以及300 mg/kg丁酸钠,比较分析小鼠一般体征、摄食饮水、肛温、体重、粪便含水率、脏器指数、肠道内容物菌群及酶活性。结果 治疗后小鼠精神状态、摄食饮水量、肛温以及粪便含水率逐渐恢复。自然恢复组、200 mg/kg丁酸钠+25%四神丸组和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组小鼠体重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体重(34.23±4.93) g升高,接近正常组小鼠体重(35.69±4.78) g。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脾脏指数恢复正常,与自然恢复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胸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鼠肠道内菌群开始恢复,细菌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大肠埃希菌数显著降低(P<0.01),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大肠埃希菌数最少;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和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组小鼠双歧杆菌数量恢复至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乳酸杆菌数量恢复显著(P<0.05)。自然恢复组小鼠淀粉酶、乳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酶活性更接近正常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100%四神丸使小鼠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木聚糖酶活性与正常组最接近。结论 丁酸钠配伍促进四神丸疗效发挥,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改善小鼠精神状态、泄泻症状、肠道内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稳态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丁酸钠和四神丸。
•2025, 24(5):647-6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19
摘要: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和复制的影响,探讨梅毒螺旋体(TP)促进HIV-1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梅毒患者和未感染TP的健康献血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HIV-1,研究HIV-1复制水平。用TP刺激健康人PBMCs再感染HIV-1,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CD4+T淋巴细胞,采用信使RNA(mRNA)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验证宿主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 TP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和TP刺激健康人CD4+T淋巴细胞可显著增加HIV-1感染和病毒复制水平,培养细胞上清液中HIV-1 p24含量以及细胞内HIV-1 DNA拷贝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P刺激合并HIV-1感染组与单纯HIV-1感染组细胞mRNA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趋化因子CXCL5和CXCL8表达水平在TP刺激合并HIV-1感染组显著上调,提示趋化因子在TP促进HIV-1感染和复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TP感染可显著增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对HIV-1的易感性和病毒复制,为TP感染促进HIV-1感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 陈音汁,涂载澜,周明川,叶和梅,钟贞,成燕,刘小艳,侯章梅
•2025, 24(5):657-66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38
摘要:目的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2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并评估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发病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1月—2023年12月ICU患者,进行前瞻性HAI监测,并分析HAI发病率变化趋势及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的相关性。结果 2012—2023年纳入ICU监测患者6 929例,发生HAI 543例,655例次,HAI发病率为7.84%,例次发病率为9.45%,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为3.62,调整HAI发病率为2.17%。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日发病率分别为6.19‰、3.45‰、1.23‰。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为122.98 mL/床日,手卫生依从率为90.63%,手卫生正确率为90.46%。2012—2023年HAI发病率(51.29% VS 4.39%)、例次发病率(72.41% VS 4.94%)、调整发病率(15.98% VS 1.04%)、VAP日发病率(22.50‰ VS 4.33‰)、CAUTI日发病率(14.23‰ VS 1.64‰)、CLABSI日发病率(10.60‰ VS 0.20‰)均明显下降(均P<0.05),手卫生用品消耗量(75.16 mL/床日 VS 147.35 mL/床日)、手卫生正确率(85.00% VS 90.28%)均明显增加(P<0.05)。共检出病原体1 9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有所增加(1.30% VS 9.57%),真菌占比有所降低(11.04% VS 1.74%);手卫生用品床日消耗量与HAI发病率、HAI例次发病率及CAUTI、CLABSI日发病率呈负相关(均P<0.05);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能降低HAI相关发病率(P<0.05)。结论 HAI相关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上线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等科学、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降低HAI相关发病率,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25, 24(5):666-67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4
摘要:目的 构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知识图谱并进行可用性评价。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ADDIE)模型,整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书籍、指南、文献等多种来源知识,借助超星泛雅平台知识图谱技术,设计和构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知识图谱。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30名医学生试用课程知识图谱,填写系统可用性量表和使用效果调查问卷,评估知识图谱的可用性。结果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知识图谱包含379个知识点,关联520道试题和56个学习资源。经测试,知识图谱可用性总分为(70.50±12.20)分。在使用效果同意度调查问卷的四个维度中,满意度占比93.33%~96.67%,学习态度占比90.00%,学习能力占比93.33%~96.67%,学习资源支持度占比83.33%~90.00%,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知识图谱可用性良好,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2025, 24(5):674-68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98
摘要:目的 探讨肺移植受者(LTRs)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训练集(n=506)和验证集(n=218)。通过LASSO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结果 共506例LTRs,201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9.7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最终筛选出年龄大、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双肺移植、手术时长>3 h、连续发热日数长、血常规异常次数多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日数长为肺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5%CI:0.70~0.78),验证集为0.71(95%CI:0.64~0.78)。Hosmer-Lemeshow测试结果显示,预测的医院感染概率和实际医院感染概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决策曲线结果表明,模型在7%~71%的阈值概率值下具临床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LTRs术后感染风险,模型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术后感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 刘纯,王宁
•2025, 24(5):682-68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013
摘要:目的 分析长沙市48例猴痘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人们对猴痘的认识和早期诊断,为猴痘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长沙市第一医院2023年6月29日—2024年9月30日收入院治疗的48例猴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3(19~54)岁,95.83%(46例)的患者为男男性行为者,发病前93.75%(45例)的患者承认有男男性行为,患者以发热(43.75%)、出疹(97.92%)为主要临床表现,62.50%(30例)的患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且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皮疹表现更为严重。经对症及支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2例合并HIV感染的患者死亡。结论 男男性行为者是此次猴痘疫情的高危人群,密切接触是疫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患者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猴痘合并HIV感染患者皮疹表现更为严重。猴痘患者多数预后良好,合并HIV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高危因素。疫情防控应主要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一旦发生疑似皮疹及早检测及就诊。
•2025, 24(5):687-69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48
摘要:目的 调查肝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经济负担。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11月—2023年12月某三甲医院肝胆外科肝移植手术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感染情况和相关医疗费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肝移植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1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卡钳值为0.05,采用不放回抽样),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计算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 共纳入336例肝移植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8例,发病率为14.29%,倾向性评分匹配成功44对。匹配后感染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34 473.73元,对照组为285 824.8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0,P<0.05),肝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为48 648.91元。匹配后感染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37.0 d)较对照组(24.5 d)延长12.5 d,两组患者住院日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30,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2025, 24(5):694-70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39
摘要:目的 开展大规模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调查,评估现状及培训需求,为有效落实标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株洲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能力问卷(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培训意愿与需求。结果 共62所医院机构6 773名医务人员参与调查,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得分总均分为(14.98±2.63)分,总得分率为68.07%。“实践能力”得分率(63.79%)低于“基础认知”(73.20%)。各维度得分率最高的为“手卫生”(90.90%),最低的为“防护用品使用”(17.25%)。男性、医技、一级医疗机构、专科学历、工作年限10年以下、急诊和普通科室是标准预防能力较低的人群特征。99.37%的医务人员愿意参与培训,“每月一次”“周一至周五下午”“15~30 min”“线上学习”“防护用品使用”“本市感染控制专家”为培训需求各条目中占比最高的选择。结论 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亟待提升,尤其是针对实践能力较弱、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等问题,医务人员参与标准预防培训的意愿强烈,未来需关注医院感染管理中被忽视的群体,增加其培训机会,使培训多样化,并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
•2025, 24(5):701-7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69
摘要:本文报告1例脑梗死介入术后继发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抗感染、手术治疗好转出院的诊治过程。患者女性,52岁,因基底节动脉狭窄行经皮基底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继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及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自体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好转出院,复查CT血管造影示人工血管通畅。通过本病例报告,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经验。
•2025, 24(5):705-7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091
摘要:真菌感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尤其是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真菌如白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会形成生物膜,这种结构提高了其耐药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已成为其感染治疗的重大障碍。生物膜不仅局限于在人体内形成,还会在医疗器械表面生成,导致慢性和复发性感染。本文详细阐述了不同真菌如白念珠菌和曲霉等的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造成的危害,强调了免疫抑制、慢性疾病和医疗器械作为生物膜形成的高危因素。真菌通过黏附、增殖、细胞外基质(ECM)构建和细胞分散等多阶段形成生物膜,并依赖物理屏障和基因调控加强其耐药性。尽管现有抗真菌药物在浮游态真菌感染中有效,但对真菌生物膜疗效有限。因此,本文探讨了新型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疗法如光动力疗法以及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呼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开发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
•2025, 24(5):712-7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20
摘要:结核病作为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当机体受到MTB感染时,会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能够有效识别并杀灭MTB,是机体对抗MTB的重要防线。然而,在MTB感染过程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会大量扩增、激活。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使得MTB更易在体内生存和繁殖。本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MDSCs在结核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通过此研究为结核病的免疫治疗以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为结核病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2025, 24(5):721-7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382
摘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